人生相談所

使自己邁向更好的人生

《一本書終結你的拖延症》~轉變成行動派的秘訣

Posted by:

|

On:

|

剛出社會時覺得每天工作都好忙,興趣、夢想總以為工作穩定了或經濟能力更好時再開始,結果回頭已經過了超過十年了,加上有了小孩,每天只是更加忙碌而已。現在回頭看,忙碌確實是一個因素,但最主要原因是拖延。

作者為專業心理教練及目標實現的專家,利用心理學的概念,提供給我們許多建議,使讀者可以改善拖延的問題。

停止拖延~先行動再說

不知道早餐要吃什麼,那就先出門吧~

對於困難的計畫或者不知如何下手時,作者推薦「初步決定、初步行動」,與其一直因為計畫或者其他因素而拖延開始,不如就直接開始,確認好問題在慢慢進行修正;對於不想做的事情,先做「五分鐘」,讓行動引發動機。

行動之後就算沒有完成,你也可以就這次的經驗再修改行動,提高下一個行動的成功率。

如果有運動的規劃,與其思考要買什麼樣的鞋子慢跑或者是否去健身房報名,不如先穿上鞋子去外面走一圈。走的過程可能因為天氣熱而半途放棄,但這並不算失敗,可以就這次的經驗去修正計畫,例如等到太陽下山再去慢跑。

排除分心~把分心的因素減到最低

好不容易開始工作,結果卻因為一些意外分心了

常使用的工具確認好放置位置:平均一個上班族每天會花半小時尋找工具,尋找工具花費的時間是小事,但找尋的過程心浮氣躁會影響工作進行,所以請先找出自己常用的工具或文具,找個固定放置的地方。

電腦檔案或書面文件整理:除了找文具之外,找開會紀錄更是一件煩心的事情。文具或工具不見還可以找他人借用,重要文件找不到會讓人更加費心,每個月花一點時間整理吧。

專心工作的時候被打斷了:這時候先寫下待會回來時要優先做什麼,當明確知道要做什麼會比就容易接下去。

今天工作結束:先安排好明天的行程及任務,明天可以省下回想的時間,會更進入工作狀態。

正向心態~多關注自己完成的部分

能具體想像成果

任何事物都需要經過兩次創造。——史蒂芬.柯維

所有事情都是先在腦海中創造一次後,再實際成形,也就是說,凡事皆經歷了「心智創造」與「物質創造」兩個階段。

在雕塑出大衛像時,米開朗基羅可畫了不只一張的草圖。當我們越能清楚的描述夢想或未來時,我們就知道該專注的焦點是什麼,而願景板或者是一年後、三年後的生活想像都是為了具象化目標。

保持正向的心態

行動者與拖延者最大差別在哪裡呢?與智力及個性無關,是在於心態。

與其想著「這工作好困難」、「有可能會失敗」,倒不如去想像「自己成功完成的畫面」;在一天結束時,以「今天完成了多少事情」取代「有哪些事情還沒完成」;別再去用「未完成」的角度去看待任務,留意「我今天為了這任務做了什麼」。

除了轉換角度之外,更加留意自己的內心語言,由「今天沒時間去運動」改變成「今天就先運動10分鐘吧」。

時間管理~確定任務時間

提高效率並設立任務時限

長時間的工作看似很有生產力,但隨著時間越來越長,專注力會下降,反而使效率降低。應該將工作時間切分,例如番茄鐘工作法則是以25分鐘一個單位,時間到了之後立刻休息五分鐘後再繼續。

「帕金森定律」:工作會在時限內不停增加到填滿時間為止

就算給他再多的時間,人們總會在最後一分鐘才完成。

設定任務時也要先預估好時間,有了時間限制才能提高效率的完成,也能避免同時在一個任務上花費過多的時間,因為20%的內容影響80%的結果,把注意力放在20%的內容上。

確保時間花費在重要的任務上

另外,要確保自己的時間有使用在「非緊急的要事」上,一天盡可能保有一個小時在「重要」或者「自己真的想做的事情」。

追求夢想~目標、目的與行動

關於目標

在訂立目標時多少都會受到社會或者之前經驗的影響,可能是因為「不想失敗、不想被罵、不想失望、想要輕鬆」的原因而定下的目標。

像是新年計畫中的第一名「減肥」,我就曾訂過減下五公斤的目標。

其實就算真的減下五公斤,根本還是無法到達我心目中完美的體態,這個目標很明顯的就是按照每年的經驗去微調出來的,回想起來根本就像設定了一件任務而卻乏心動感。

所以,需要一個潛藏在內心的「目標」,這樣的目標才會是我們真正想做的,也才能提供我們足夠的動力去完成,像是我應該想要的是「優雅的體態」,而且這目標除了減肥之外,更要留意自己舉手投足的姿態,確認好自己真正的目標才能訂出行動計畫。

要找到這樣的目標是需要練習的,這過程需要重複地問自己「你想怎麼做」,直到最後,才能挖掘出自己真正想要的。現在開始就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從「今天午餐要吃什麼」開始吧!

行動計畫

要達到目標有時候很漫長,可以設定3~5個里程碑,定期檢視

附錄 定時回顧

再動人的夢想、再多的熱情都抵不過現實的考驗,可能今天生病了、最近加班變多了、這週去家庭旅行等等,都可能是我們停止行動的原因。

而回顧這動作,可以使我們藉著修正行動,使行動由停止變成暫停,就算慢一點,終有一天能達成。但如果我們停止了行動,再多的時間也無法到達終點。

回顧則是為了提醒自己,除了聚焦在重要的事情上,以及確保設定的行動是否有往目標靠近,在行動停滯或者偏移時提出修正,最重要的是留意自己的行動是否停滯。

這本書在附錄的地方有詳細列出如何回顧及需要回顧的事情有哪些,很推薦大家去思考並設定自己的回顧方式。

回顧的頻率及時間

作者建議一週一次,每次花費時間大約半小時,最好在固定的時間及地點回顧,像是在周六早上的工作室內回顧。

回顧的內容

1.本週的行動計畫(在前一周完成)

2.先列出辦到的事情、再列出沒辦到的事情

3.寫下課題、煩惱

課題:從「沒辦到的事情」中,用「該怎麼做才能執行呢?」的角度來重新思考,列出可能的下一步

煩惱:列出與目標無直接相關的「煩惱」和「在意的事」,像是這週加班或者與家人爭執。

列出煩惱這件事看似與計畫執行無關,但這些雜訊確實會影響你的行動,像是過多的加班會導致疲倦,光寫下縈繞在我們心頭上的煩惱,有時候可以提供一個更全面的角度來看待目標。

4.寫下修正後的下週行動計畫:這部分也可以同時預先填在下週的回顧第一部分(行動計劃)。

同樣的東西寫兩遍看似浪費時間,但只要先完成第一部分,就能降低下次回顧的阻礙,更能使回顧這行為持續下去。

結語

這本書與《生時間》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都講求行動、回顧修正及追求夢想,兩本書的作者都認為沒有完美的計畫,只有從生活中實驗後,慢慢的修正,直到有天達到自己的夢想。

兩書的作者由於職業的不同,面向的問題也不同。《生時間》作者均為工程師,著重在如何提高你的專注力,尤其在3C電子方面提供了不少意見;而本書作者為心裡教練,比較適合一般上班族,著重在生活時刻會遇到的分心。

我想把這本書推薦給…..

「想要改變自己且不擅於閱讀」或者是「有筆記習慣卻不知如何回顧」的人,這本書或許可以帶給另一種思考方向。

Posted by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