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相談所

使自己邁向更好的人生

《為什麼我們要閱讀?》~閱讀有用嗎?

前言

為什麼要閱讀?對一個喜愛閱讀的人來說這根本不算是個問題,但大約在半年前在PTT看到一篇討論文章,《你那麼愛看書,還不是領低薪》,看到標題得當下有種自己的價值觀被否定的感覺,超級想反駁對方這種粗魯的言論。

幸好自己有冷靜下來,經過我深思後覺得閱讀好像真的沒什麼用處。對我來說閱讀就是讓自己更了解這個世界的一種方法,但拓展生命深度及廣度還有許多的方法,有些人熱衷旅行、有些人投身於信仰,有些人及時享樂,這些都沒有對錯,而閱讀是適合我的一個選項。

在圖書館看到這本書,想看看其他的作家要怎麼回答「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這個問題,卻得到很多意外的想法,像是閱讀是為了找到問題,以及書本與一般的知識傳遞媒介的不同之處都令我有不少收穫。

看到最後覺得,當你懷抱某種目的去閱讀時,有很大可能會讓你失望,所以就開心的閱讀自己喜愛的書就好,至少會讓你在過程中得到樂趣。

心得

一、由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體

當你看完令你感動的戲劇或電影時,你會做什麼事情呢?我會去網路上查找影評或者劇情分析。

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我想因為我很不擅長用文字或語言表達出內心的感受,而網路上的影評家們總是能解說得很動人,讓人在一次的陷入在影劇中,這大概是我喜歡閱讀影評或著劇情分析的原因吧。

我常常會有這本書真棒但要跟別人介紹卻無法表達,或者是深受感受但模模糊糊,無法明確的表達出來。

作者提出在小說或者影劇,甚至是不明所以的書籍,觀看重點在於,由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體。

簡單來說就是從具體的影集中找出抽象的元素,像是從一樁父女的合夥謀殺案中,聚焦於令人感動的父女親情,再由抽象的親情找到具體的案例,像是長照悲歌,兒子不堪長期照顧而殺死父親,

一篇動人的文章重點在於引起共鳴點,或許劇情編排為了收視總有些脫離現實,但找到抽象元素再具體化使大家感受到同樣的情緒。。

長期以來,我不太擅長寫小說方面的心得,總覺得寫來寫去容易暴雷,破壞讀者體驗。另外也不擅長描繪腳色間的情感,總覺得自己書寫得過於平庸,讀完這本書卻讓我有意外的書寫想法。

所有的創作過程,其實就是把自己的想像世界與讀者的感受世界縫合起來的過程。—-《啟發》

二、不要讓一本書處於從零開始

作者對於具有囤書症有獨特的見解,他覺得囤書就是建立一個自己的圖書館,或許現在沒有時間去讀,也有可能與這本書的緣分還沒到來。

另外也不需要堅持要把一本書從頭到晚看完,畢竟世界上的好書還有千千萬萬本,根本就讀不完,若你堅持要把一本書讀完的同時,也等於放棄了另外一本書的到來。

但是,盡可能不要讓一本書從零頭開始,也就是當你選擇買回這本書時,先大致看看目錄或者前言,先確定這本書的大致架構,或者找到本書的「問題」與「答案」,甚至可以用便利貼作些筆記。現在的你可能沒時間去讀,但未來與這本書的緣分到來時,你可以迅速的從自己的書庫找出來閱讀,或者下次與這本書意外的相遇時,翻到你所感動的部分,或許就有動力去閱讀了。

無論多好的書,唯有在恰當的時機閱讀,才能獲得優質的閱讀體驗。

三、閱讀並不是在對答案,而是在找出問題

大家知道台灣成人一年大約讀多少書嗎?GPT給我的答案是平均4.6本書(含電子書)。

大家在求學過程應該有背教科書淹沒的感受,但大學畢業之後得成年人卻不閱讀了,因為在讀書過程中只教會我們找答案。

在求學過程中,我們翻開書的目的大多是要找到考題上正確答案,而畫線的地方往往是正確而且重要的部分,而成年的我們往往也帶著對答案的目的來閱讀,並藉著閱讀來確定自己所知是正確的。當我們出了社會,卻發現這個世界其實沒有標準答案,所以我們不再閱讀了。

《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菁英閱讀的深思考技術》,作者認為畫線是與自己想法相異的地方或者不認同的地方,一本書的價值其實是在告訴你未知的事物,所以真正重要的是你不認同或者沒思考過的地方。

閱讀並不是再對答案,而是再找出問題。閱讀如果是場享受,那反覆質疑書中內容就是一場耗盡腦力卻也永遠達不到終點智力挑戰,這些部份其實很累,壓根談不上享受,往往讀個半小時就精疲力竭了,但偏偏這個部分才是閱讀中最有價值的存在之一。

當你看到一句話不太舒服,但卻印象深刻,這就務必要畫上一條線。或許當下沒辦法幫到你,但日後回顧起來,可能是改變人生的一段話。—《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

四、閱讀也是有複利的

有習慣閱讀的人一定會有一種感受,我們常常懷著某種目的去閱讀一本書,但最後卻得到意外的收穫,這個收穫與一開始的目的可能毫不相關。

像是我閱讀這本書之前,我想要知道專家要怎麼處理《我們為什麼要讀書?》這個問題,但讀完之後卻解決了我長期不擅長書寫小說類的心得困擾。

我很喜歡書中提到到『沉澱物』及『消極感受力』這兩個觀念,

『沉澱物』在這邊指的在你記憶中的每個片段,不論是知識、生活經驗或者閱讀後產生想法等,這些東西都會以小碎片的方式沉澱在我們的腦海中,當你在思索時刻,這些碎片就像在果汁機裡面攪拌而互相撞擊,最後點狀的知識會轉變成線狀或面狀而更加完整。

這個概念說明了三件事,第一,碎片的數量越多越好,要形成連結是隨機碰撞,數量越多碰撞的機率會越高,所以當閱讀的數量越多,可形成越多的碎片。第二,今日所產生的知識碎片不一定會立即產生連結,它可能需要一點時間及機會,所以今天讀的書不見得能產生立即性的幫助,它可能會以碎片的方式存在。第三,需要新的刺激才能使碎片產生碰撞,被動的刺激可能會使這些碎片開始攪拌,除此之外,也可藉由思考或者行動來幫助我們主動攪拌這些碎片。

『消極感受力』指的是別急著解決問題,以及暫緩處理問題的必要性。在講求效率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學會了CP值,越快解決問題越好,一年想要閱讀幾本書,甚至在我們遇到困難或者疑惑甚至遭到質疑時,總會忍不住得想快速解決問題,但越快得到的答案則可能越膚淺。有些問題適合放在心中,不停地讓腦中的沉澱物懸浮撞擊,或許在時間發酵下會產出意外的創意。

人類累積的一切知識、技術和經驗,都沉澱在大腦的某個部分。當腦內某個意識增強時,他們就會被攪拌,然後懸浮起來。當那些知識懸浮起來的瞬間,就會形成思考迴路,被人類視作思想和看法。—-《如何有效閱讀》

結語

閱讀有用嗎?我的答案是『沒有』,當你懷著目的去閱讀時,結果很可能會令你失望。

就像是靈感的出現往往是在你洗澡、散步或者休息時突然冒出來,反而在桌前苦苦思索或瘋狂查閱資料時靈感反而就像躲貓貓般的隱藏起來。

閱讀有用嗎?我的答案是『沒有』,如果你的閱讀是完全接受書中觀點。

閱讀一本財經書籍後,貿然得將資金投入,除了很難賺錢外,有更大的機率會讓你賠錢。

閱讀一本有關友誼的書後,可能會使你在交友方面更加怯步,或者使你對友誼有太高的期待,最後終究讓你更想放棄友誼。

閱讀有用嗎?我的答案是『沒有』,閱讀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閱讀不能直接讓你更有錢或幸福,但正確的行動才會讓你達成這些。閱讀的過程就是在幫助我們找到『正確』的行動,但最重要的還是正確的『行動』。

閱讀有用嗎?當我們經過多方閱讀,反覆思考去找出問題後,用有紀律性的行動去解決問題,那麼我想閱讀多多少少會改變我們。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這個問題的答案因人而異,需要你親自去尋找。因為閱讀就像滾雪球般,需要持續的投入及長時間的醞釀才能感受書本帶來的價值。如果你期待一兩本書就能解決你的問題,那真的是想多了,但如果你讀了上百本書後,這個問題你可能就會有自己專屬的答案了。

只要閱讀時思考是否有用,就會失去閱讀的本質,導致閱讀失去作用;另一方面,如果閱讀時不去思考這個問題,最後反而會有意外收穫。

適合哪些讀者?

這本書有些概念比較抽象,適合有閱讀習慣的人,部分章節我閱讀起來有些煩躁,對於剛開始想建立閱讀習慣的人不太建議。

如果是閱讀的初學者,還是大推《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雖然如同磚頭般沉重,讓你在閱讀前帶著目的性,並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對話。

未來打算採取的行動

今年打算在睡前閱讀一些小說,所以接下來打算嘗試寫一些小說的心得。這個練習的目的是希望能增加我對於抽象感情的具體化,鍛鍊自己精確的情感描述。

Posted by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