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教場系列的第二部,內容與《教場》大同小異,相同的場景、相同的教官、相同的課程、唯一不同的是新的學員到來,但在這個發生任何事情都不奇怪的地方,新的學員會面對什麼樣的挑戰。
六則短篇來描述成為警察之前的種種考驗,在這個不合理的學校,學員們帶有各自的理由前來,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畢業獲得分發,有人學員在疑惑逐漸成長堅強,有些學員在這個極度高壓下迷失自我。
這是風間教官的第93屆學員,他們又將帶來怎樣的故事?

短篇心得
第一篇 創傷~傷口會癒合,但不會消失
桐澤篤~醫生世家第二代,具有醫生執照,但因尊敬擔任警察巡長的外公而想成為警察。
南原久也~身材矮胖不顯眼的人物,手部肢體動作極為細微,擅長用槍
本書中最為亮眼的腳色,一個完美到不可思議的腳色,資質聰穎、個性正義、對待同學溫和有理,時時關心狀態不佳的學員,但卻一不小心遺失了警察手冊,這個警察手冊可不像是一般的學生證,一旦遺失就會受到退學的懲處。
南原與桐澤的緣分在很久之前就開始了,只是沒想到是在警校相遇,桐澤似乎沒打算揭穿過往的故事,而且醫生也需要保密患者隱私,而南原卻因此自亂陣腳而露出馬腳,我想南原最後遭到退學的主因是使用槍枝對準自己而非過往私造槍枝或者偷竊。
日本對於警察有極高的道德標準,除了不能有犯罪記錄之外,甚至有連家庭背景都會列入審查。這是應該警察具備有公權力,若本身有犯罪背景或品行不端,可能會利用職權犯罪,例如濫權、受賄、與黑道勾結等,對社會造成極大危害。

第二篇 心眼~用心去觀察,找出你的答案吧
忍野宗友~喜愛音樂,擅長小提琴,臉型可愛身材矮小,時常遭到學員欺負,小時候也曾受到猥褻,後續受到巡查員照顧因而嚮往警職
堂本真佐丈~體型巨大,身材特別魁梧,曾為橄欖球員,對待弱者及同學友善,常常會提供有關訓練方面的建議。
忍野的體型瘦弱實在不適宜成為警察,但他有著極佳的抗壓性及堅持,這是風間特意為他課後教育的原因。
在遭遇不合理的對待,忍野能堅持下來,是因為音樂給了他一個宣洩的空間,另外則是相信自己能改變,減持不懈的鍛鍊。
風間的一個問題通常都帶著多種意圖,表面上是要忍野找出竊盜犯,實則要忍野去面對弱小的自己。在遭受霸凌後,忍野沒有被打擊,反而持續地找出屬於自己的答案,雖然體型弱小,卻有著極為堅強的靈魂。
另外,改變是源自於自我的行動,而非被動地等待他人幫助或者環境改變,就像忍野持續不停地鍛鍊自我,而非依賴他人的存在或者逃避過去的陰影。
據說猶太人之中有很多小提琴名家。
是因為這個民族遭受過太多苦難,他們想要試著表達無法用言語形容的痛苦,於是化為有深度的音色。
你就沒有什麼無法原諒的對象嗎?如果有,不妨心裡想著那個人,這樣眼神自然會帶著冷意。
被嚴格要求也是一種鍛鍊。

第三篇 罰則~懲罰是一種救贖,為錯誤畫下句點。
津木田卓~因警察學院的高壓課程已接近崩潰的臨界點
秦山達樹~身材及儀表不優,幾乎不流露感情,對於教官的不合理要求也能默默忍受,曾在不動產公司任職一年,想進入交通課而不停練習
乾~中年體型,個性粗魯,練習過空手道,水性極佳
三人同為第六組的夥伴,所以當其中之一犯錯時,時常會受到連坐處罰。
這次受罰的主因是因為津木田卓,但津木田卻對個性粗魯的前與教官不滿,刻意製造一場意外想報復教官與乾,但最後卻是秦山背了黑鍋。
在練習時美浦不想傷害津木田,但津木田卻享受單方面毆打美浦洩憤
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故事,帶著人性的惡而形成的悲劇。恃強凌弱是一種惡,而弱者去欺負更弱者更令人痛恨,津木田就是其一。
因為一時的怨恨而出現的報復行為,沒有勇氣承擔,最後使組員們陷入地獄般的連坐法,最後也遭受到弱者秦山的報復。
嗅覺據說是和記憶最深刻的連結。

第四篇 敬慕~情感也是一種力量
菱沼羽津希~警察世家出身,從小就學柔道,對於自己容貌有100%的自信,暗戀風間教官
枝元佑奈~身體健壯,學生時期活躍於女子摔角界,容貌不出色,家境富裕,經營老牌旅館,但繼承人哥哥兩個月前因車禍而過世
這這是我最不喜歡的短篇,作者對女學員的描寫過於單一,讓人難以共鳴。
在這一篇中,羽津希其實沒有做錯任何事,最大的錯誤在比起課程或者任務,與津希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容貌,所以沒辦法專注在課程或訓練過程中。
羽津希的優點在於很聰明,除了知道如何達到自己的目的外,對於課程的書面學習也非常嫻熟;外貌極為出色,但也認真的準備口才及如何使自己上相,兼具了天資與努力。
我想羽津希是真的把枝元當成朋友,有很多小細節都可以看得出來,像是敲門不等內部回應就開門或者是知道枝元要退學的被背叛感。表面上看似羽津希在支配枝元,但其實羽津希很依賴枝元阿,最後小小的歡送會與歡送禮物,都可以看出羽津希很重視枝元。
女生的友誼很多變,確實有可能因為一言不合而絕交,可能在分離時依依不捨,不過這大概是國高中生女生對待友誼的方式,作者把羽津希寫得太幼稚了。
最後,我想風間沒讓羽津希退學的原因大概是外貌,雖然這樣說有點物化女性,但比起警察做了些什麼,一般民眾更在意女警的容貌,外來如果有需要做宣傳或者警界看本人物,羽津希還是最適合的那個人。
女人全部都是演員。

第五篇 桌上~學習不僅僅是書面上的知識,更是需要能靈活運用
仁志川鴻~平時最大的興趣就是閱讀新聞案件,志願為刑事課強行犯組(專門偵辦殺人、強劫、綁票、強姦、縱火等重大犯罪)
能木毅人~身材弱小,筆試成績極為出色,父親經營家居建材賣場,想成為預防犯罪部門的一員
一心想承辦重大案件的仁志川與想成為基礎警員的能木互相為對比,
一心想成為刑事課刑警,卻對基層警務工作意興闌珊,但是所有的刑事課刑警都是在基層警務工作表現出色後才得以晉升為刑事課刑警。
如果說刑事課刑警是從已經發生案件中找出蛛絲馬跡,最後釐清犯罪手法或者找出兇手,那基層巡查則是預防犯罪以及觀察是否有犯罪行為出現。
兩者的工作都需要相同的能力,細微的觀察、正確的蒐證方式以及最重要的—對人的同理心,警察並非僅僅是偵探遊戲,除了現場的蒐證外,更要同理被害者,才有可能抽絲剝繭地找出兇手,
而仁志川僅僅在投入在刑事相關的課程上,卻忽略了所有的案件都是因人類的意圖而產生,如果無法同理兇手或者被害者,又或者從無法目擊者方得到情報,想要偵破案件根本就是緣木求魚。
而能木則在社會經驗上更加豐富些,能觀察到細節並深諳人性,在具體化兇手或被害人的能力比仁志川強。
看到還沒有孵化的雞蛋,就希冀公雞報曉。
不該只是在桌上堆積教科書埋頭鑽研偵查技巧和知識,首先最重要的,是不可忘記傾聽現場遺留的被害者心聲…….。

第六篇 奉職~成為警察後更需要對抗自己的不滿
美浦亮真~懷著不滿情緒進入,到底為何而不滿,父親為一名認真的派出所巡查,
這本書還教場有個相似的地方,第一章與最後一章的學員幾乎會貫徹整本書,而這兩位學員也是最後畢業代表的競爭者,而本書的最後一章也就是桐澤與美浦的較量。
美浦是一個極度矛盾的人,從警察學校退學又進入警察學校;在課堂上低調不出鋒頭,但卻又想成為畢業代表;不想出手攻擊他人,卻對於自己的隱忍而憤怒;表面上和桐澤是好友,卻又背地裡忌妒桐澤的家世背景。
美浦表面上是個和平主義者,但事實是個膽小鬼,因為輸不起而不願為自己鬥爭一番,具有高競爭心態,卻又無法認受挫折而導致不願意競爭,所以一直活在不滿中—對自己不滿。
最後收到桐澤的處方「鬥」,以及風間教官的特別指導,帶著不滿的情緒進入警察學校的美浦,最終也能有勇氣為自己一戰。
要成為一個值得尊敬的人。如果對方覺得你值得尊敬,嫌疑者自然也會願意招供。——所以唯獨個性與人格,希望你們好好磨練不要懈怠。
最好的報復就是自己過得幸福。
警察的人生,就某種角度而言是與忌妒戰鬥。

心得總結
這本書雖然仍然精彩,但與前作相比,驚喜感降低,使得閱讀體驗較為平淡,原因有兩個。
首先,由團體間的衝突轉變為個人心境的衝突。
衝突或事件都會使腳色發生轉變,這也是小說精彩的部分之一。《教場》主要的衝突在於兩個不同學員,最後有人因而退學,《教場2》的衝突主要在與個人的內心轉折改變,像是忍野在堂本退學前後的改變、美浦在風間指導後的轉變等。
因為減少了團體生活中的碰撞,如果《教場》是一群猛獸齊聚,那教場2就像是一群兔子在一起生活,精采度降低不少。
《教場2》的劇情更注重個人心理轉變,雖然少了前作的團體衝突與驚喜感,但細膩的描寫讓角色更立體,適合喜歡深度閱讀的讀者。
第二,場景及劇情走向重複度過大。
一樣的警察學校、一樣的課程內容、一樣魔鬼的教官、一樣各式不合理的要求,與第一次閱讀時的驚喜感降低不少,會讓我忍不住想跳過各式課程的場景,但這也沒辦法,畢竟是「教場」阿。
劇情的發展也過於重複,在書中常使用警察學校的教學內容來破案,像是偵訊方式或者搜查技巧,很容易知道接下來劇情的走向,最後就是等作者補完相關人員的動機。

後記
看完《教場2》後去找了作者歷年的作品參考,果然沒有教場3了。
在讀完《教場2》後我真心的覺得失望,但在回顧這系列時卻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掙扎與不易,到底是要繼續寫教場3還是嘗試其他的可能性,
看完這系列很佩服作者長岡弘樹,寫《教場2》時作者應該就發現自己短時間很難再寫出超越教場的警察學校作品。
作者反其道而行,順勢將主角由警察學校改為風間公親,開始了風間回到警校前的經歷,將狹小的警察學校場景改到題材較不受限的警察職場中,反而寫出了超越《教場》的作品。
如果我是先讀完《教場2》再閱讀《教場0》,一定會更驚喜於作者的突變與轉化。
書迷是能等待的,期待作者在沉澱一段時間後,收集夠多的教場題材,寫出更令人難忘的《教場3》。

作者作品集
★教場系列:
- 《教場》(2013年)
- 《教場2》(2016年)
- 《教場0 刑事指導官・風間公親》(2017年)
- 《風間教場》(2019年)→尚未有中文版
- 《教場X 刑事指導官・風間公親》(2021年)→尚未有中文版
★其他系列:
- 《向陽處的謊言》(2005年)→尚未有中文版
- 《偶然聽到的話》(2008年)→尚未有中文版
- 《線的波紋》(2010年)→尚未有中文版
- 《波形之聲》(2014年)→尚未有中文版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