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相談所

使自己邁向更好的人生

《閉嘴的藝術》~想要有更美好的人生—試著閉上嘴巴就好

Posted by:

|

On:

|

在閱讀這本書前,猜想內容大概就是「如何閉上嘴巴」,閱讀前稍微檢視自己平日的對話,覺得自己都算言之有物,看完只覺得自己哪來的自信。原本打算挑兩個章節看就好,沒想到一個卻忍不住的整本看完,因為作者的用語遣詞實在太幽默了,可以讓人輕鬆愉快的一頁接著一頁讀下去,閱讀完後的副作用會使你在不禁回想起近期的幾則令人尷尬的對話。

表面是在談論閉上嘴巴,但實則再討論如何「使你的回應有意義」。這是一本不僅僅「閉上嘴巴」就可以的書,而是讓你去傾聽對方、話出口前三思,並利用「閉上嘴巴」去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在對話中費盡心力想要找到對方的停頓點好切換話題或者試圖暗示對方該結束段話,對方似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毫無所覺,我們都有過這種讓人坐立難安的時刻。但我從沒想過,是不是自己也是一位喋喋不休的人,而現在在前方的人是不是也在絞盡腦汁的逃離話題。

我們為什麼說話?為什麼停不下來?

當我們開口時,往往帶有不同的目的,但很容易就偏離了一開始的初衷。

我們帶著閒聊或分享而開口,但一不小心卻會陷在自己感興趣的地方大聊特聊;我們帶著關心而開口,卻忍不住好為人師的嘴巴,開始大放厥詞;我們因為焦慮而開口,隨後為了剛剛的言語感到更焦慮;我們想與對方溝通或解釋而開口,但最後卻變成一場辯論大會。

我們確實需要說話,重點在於我們停不下來。

因為當我們開啟了對話,多巴胺也在分泌追求更多,我們開始源源不絕的吐出更多的話,大腦忙著產出更多的對話,使我們沒法去細聽他人的話語,感受不到當下的氣氛。不過同時間聽者卻在分泌可體松,這是一種壓力賀爾蒙,讓他們坐立難安,想要停止這場對話。

就像是小時候面對母親的碎念一樣,但我只是假裝有再聽,內心卻一直琢磨要如何打斷母親好脫離戰場,而我的母親也知道我沒聽進去,進而不停的重覆叮嚀。

讓自己慢下來-減少使用網路及發言

三十年前要打長途電話幾乎一分鐘要10元,當時的10元是可以喝一碗豆漿加一個蛋餅,就連大人用長途電話聯繫也都長話短說,當時的小學生們會用寫信與外縣市的朋友聯繫。

一個下午寫完大約600個字的信,內容反覆刪減修改,確保筆跡端正,大約要一週潤飾後才算滿意寄出,接下來兩三週都望著家裡的郵箱期待收到回信。

十五年前手機開始普及,我們簡單的拿起手機就可以聯繫到親友,我們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也付出相當的金額,以秒計費,僅僅在必要或需要時,短暫的說個幾句話。

十年前左右,網路的普及,使我們可以不用付出任何金錢就可以與國外的朋友視訊通話,每次通話短則幾分鐘,長則一兩個小時,我們想到什麼就說什麼。

快速的對話,使我們無法經過思考就說出一大堆的話語,對話的便利性大為提升,但對話的品質卻大幅降低。

不論是電話或者視訊通話,他都有一定的參與者上限,現在出現了一個幾乎沒有上限的交流方式:社交媒體。

社群媒體公司的任務就是讓你停留在APP上愈久愈好,所以他們會在你專注時跳出通知提醒你該回來了,會在螢幕上顯示有多少的未讀訊息引起你的好奇,為了讓你登入的頻率增加,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你開口。

你的一則貼文,可能會引起成千上百的回應,讓你不停地回來觀看回應及回覆,尤其是帶著憤怒的影片或者激情的言論,更是會使你化身正義魔人的不停追蹤或筆戰。

回想起年初時家扶保母虐死一歲男童事件,全台轟轟烈烈,我也不停的搜索及追蹤後續,但這正中網路媒體的下懷,使我們大幅的點閱及停留,卻沒有任何建設性的舉措。

作者對於「閉上鳥嘴」提供了許多建議供讀者選擇性使用,但「與網路拉開距離」這條建議是不論你喜不喜歡都必須要練習,它也是眾多處方中威力最強大的一帖良藥。

一項研究發現,人有四成的時候,會後悔他們點進了社交媒體,因為他們覺得那全是在浪費時間,另外六成的時候,他們同樣會後悔進了社交媒體,因為他們認為自己至少浪費的一部份的時間。

說話很容易,但對話很困難

無法控制自己嘴巴的人,最大的受害者可能是自己身旁最親密的家人。

作者的鳥嘴也一度使家庭生活亮紅燈,夫妻分居兩地,也嘗試過婚姻諮商,但成效不佳,最後作者選擇了閉上嘴巴,反而修補的極將破碎的婚姻。

為什麼婚姻諮商對「話嘮」者無效呢?

在婚姻諮商的過程中,雙方兩造需要闡述自己的想法感受,在這溝通的過程中可能會把歷年來大大小小的事情翻出來說,更增加兩方歧異。心理師的作用就是在這堆分歧中引導兩方找到共識,但不好意思,話嘮者常常會陷入在自己的世界中無法自拔,快速的跳躍話題,根本無法進行高品質的對話。

不僅僅是婚姻諮商,就連同住家人日常溝通也常常發生相似的情況。忘記對話的目的是為了尋求共識,反而用溝通來包裝說服,這樣的對話只會讓兩人越來越抗拒。

妥協不是要某一個人改變。妥協的內涵是談判、是找出方法去彼此包容。妥協不是不可能,但前提是,你願意接受你伴侶的缺點。

對於平等地位的成人對話品質就不高,更不用說與孩子的對話。

發現我常用「他不懂」、「他還小」當作理由替孩子做選擇,用教導來包裝自己的期待,希望他學習鋼琴、替他報名足球課。又或是和孩子相處時總喜歡用自己的視角下許多的指導棋,而忘記學習本該去摸索、探索。出發點確實是因為「愛」,可能是希望他有更好的體驗、怕他覺得無聊,或者是擔心他受傷難過。

其實仔細想想,日子哪有可能每天都是晴天,生活怎麼可能不會受傷難過,身為家長能做的,也僅僅是教會他們如何面對受傷難過,如何從失敗中重新站起來。

讓孩子自己去想辦法—你要忍住不去糾正或協助他們,甚至連誇讚都要謹慎為之——-要能讓他們累積出自信,不會因為焦慮與壓力就舉步維艱、寸步難行。

好的對話可以提高幸福感

雖然閉上嘴巴的好處很多,但社交是人類的情感需求,重點在於如何提高對話的品質,作者提供了幾個建議:

  1. 傾聽:再對方發言時請保持安靜,不論你想說什麼請先忍住,千萬不要打斷對方,對方若需要你的意見時,他會讓你知道的
  2. 平等:尊重對方,語調放低、語速放慢、儘量讓對方的發言量超過60%、觀察對方的肢體動作及氣氛、仔細聆聽對方的訊息,具體的表明你的需求
  3. 問問題:盡量使用開放性的問題,帶著誠摯的態度,真誠的表達自己的關心或感受。
  4. 留意非語言訊息:當對方的「言行不一」,比起對方說了什麼,我們會更在意的對方做了什麼。在說話時,大腦忙著控制嘴巴,注意即將出口的話語,而忽視了肢體及表情。同樣的,對方也會發現我們的「言不由衷」,當我們不得已需要「表裡不一」時,請盡量閉上嘴巴,把主場留給對方,讓大腦可以去控制我們的肢體及表情。
  5. 堤防天啟四騎士:批判、鄙視、冷淡防範、拒絕溝通。心理學家約翰.嘉特曼可以從新婚夫婦的對話中成功預測三年後那些夫妻會分手,而且準確率達到九成。不僅僅是夫妻關係,只要在對話中帶有以上四種情緒,一定會使雙方關係愈來愈惡化。
  6. 發言控制在30秒內:超過30秒時,對方很有可能失去注意力,超過90秒時,對方已經不知道神遊到哪兒了 。練習講對話控制在30秒內,如果內容龐大,也試著拆分成幾個部分,在中間停頓或反問對方 「你覺得如何」,觀察對方是否對這話題感興趣。

所謂的「聽」,是一種主動的理解而不試被動的接受。聽,不是耳朵有打開就算,而是要阻絕包含自身想法在內的各種雜音,專心一意地去聽懂對方想傳達的意思。

結語

讀完這本書出現了一個後遺症,就是忍不住會回顧剛剛發生的對話場景,內容是否是真誠的或者對方是否真的有享受這場對話嗎?對話的開頭與結尾是一致的嗎?

十之八九都會後悔剛剛的那段對話不夠簡潔,但這並不是最糟,最糟的是自以為是的發表意見以及在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上說個沒完,回想起剛剛的淘淘不絕真的都會忍不住嘆氣。

最近,我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練習使用「閉上鳥嘴」,盡可能的不要講話、不要打斷孩子、僅僅在旁邊看及延遲回應。意外的發現小孩找我的頻率減低了,玩一個玩具的時間變長了,而且開始出現較細微的觀察。

「閉上鳥嘴」並不是要使我們減少社交或者成為聚會中的邊緣人,而是為了提高社交的品質。我們都清楚禍從口出,看看有多少的網紅在網路上「失言」翻車,或者政治人物在媒體上的不當言論而道歉。越少的發言除了使大腦有思考的空間外,更會讓自己的話語更有重量,有時候更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閉上鳥嘴是一種健身,是一整組運動,同時,也是一種心理過程,一種主動、動態的實踐。任何事情但凡願意花心力、賦予專注、給予練習和建立心理紀律,都可以改造你、定義你。

Posted by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