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及其家人深受分心之苦,曾試圖做出一些改變,但總是失敗告終。
作者列出了造成分心的12項因素及問題的可能解決之道,大部分談論到專注力的書籍比較傾向自我的行為調整,強調可以做哪些調整以增加注意力的掌握;而這本書卻認為注意力缺乏是社會性問題,個人的能做改變不多,需要集體的努力,政府、企業一同改變才有機會。
我們應該積極的要求政府及企業保護我的們的專注力,就像是早期汽車都使用含鉛汽油,當發現鉛會造成腦部智力問題後,由政府介入禁止使用含鉛汽油後,含鉛汽油就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了。
作者列出了12項降低注意力的原因,整理摘要為以下四項:
1.速度太快,我們需要不停轉換任務:
越來越快速的世界使我們被迫不停地轉換任務,我們只能短時間投注在一件任務上。大腦是無法多工的,當你一次做兩件事時,只是大腦用極快的速度切換工作。切換工作除了有注意力殘留的問題外,還喪失了深度,因為深度需要時間,需要反思。
2.心流狀態減弱及閱讀習慣的崩解:
你還記得上次出現心流的事物嗎?心流會帶來專注,讓我們只留意任務,甚至忘卻時間的流逝。 形成心流有三個要點:選擇一個目標、確保目標對你有意義、難度在於自己能力的邊緣。 如果你想營造「心流」時刻,那建議你挑本喜歡的書,遠離手機及其他干擾,在享受閱讀的時刻,閱讀是最簡單的「心流」形式。 當研究報告顯示現在學生花在閱讀上的時間越來越少,有另一派的學者則認為,學生的閱讀並沒有減少,只是閱讀媒介改變,改為螢幕閱讀。 乍聽非常有道理,但這幾年我還是很難記住網路上的資訊,在網路上的文章優點簡短、重點及有趣,但缺乏了資料佐證及邏輯編排,總是條列式的向訴說結果,沒有經過緩慢的推敲及思考,很難組織成為知識。
3.身心損耗與壓力:
每個人需要的睡眠時間不同,你想知道你是否睡眠充足嗎?這要看你起床的時候是精力充沛還是昏昏沉沉。在我們睡覺時,大腦會排出有毒物質,並將白天經歷過事物進行辨識與連結,是創造力的來源之一。 但睡眠不足已經成為現在的文明病了,光看現在有許多談論睡眠的書籍及研究,就可知道要好好睡一覺有多難。 為了得到高品質的睡眠,開始尋求藥物,從營養食品的退黑色素開始到安眠藥,想盡辦法使我們入睡,但這種因藥物而達成的睡眠並非真正睡眠,你起來後還是會覺得非常疲倦。 可以藉著喝咖啡提振精神,但咖啡不能消除疲倦,等咖啡因的效果退去,則會加倍疲倦。另外,咖啡因也是會習慣的,如果你長期依賴咖啡因來提振精神,你可能會需要越來越濃或越來越多的咖啡因。 在壓力的情境下,大幅度的專注力會使用在警戒上,所以在不穩定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們,更有可能得到注意力不足缺失,他們並非無法專注,而是需要將專注力耗費在偵查危險上。
4.科技的興起:
專注力最大剋星大概就是手機了,明明知道手機關機或者是放在其他房間會提高我工作的品質,但我就是很難做到;明明知道睡覺時間到了,總是想說看一下有沒有重要的事,一看就是兩個小時;明明知道起床後越慢接觸到手機越好,但總在關鬧鐘時順道看一下有沒有通知。 我時常會責備自己為什麼無法做到減少使用手機,但其實與你的意志力對抗的並不是手機,而是手機後方1000名的工程師。 youtube及FB在是以你停留在APP上的時間來衡量是否成功,所以工程師會設計出讓你一直停留的機制。向是無限下滑,你不再需要按第二頁了,或者在你覺得無趣時立刻丟一個100%吸引你的影片。因為這些APP並不是為了你服務,而是為了廣告商服務,在你停留越長的時間,你越有可能會在網路上購買一些物品。 就算你關掉了APP後,它還會貼心的提醒你該回來了,現在你的某位好友更新了貼文或回復了你的留言,讓你再一次的進入這個流程。所以我們時常打開時只為回復一則訊息,等回過神來已經花了一個小時了,
作者也提出了幾個解決問題的方式:
- 個人的積極性作為:設定網路計時器或者停止使用社群媒體一段時間等等、維持充足的睡眠、多陪伴孩子自由玩耍取代安排忙碌的教育活動等。
- 作者提出科技的造成的專注力潰散問題,並不能靠個人努力及調整:我們應當使這些APP為了我們工作。第一,將這些社群APP由政府接管,就像馬路及自來水鋪設,由人民的稅金來經營;第二,禁止這些APP收集我們的資訊後賣給其他廣告商,將收入由廣告大傷轉變為使用者付費,讓使用者成為這些APP的主人。 唯有這些APP的收入來自使用者,它更有可能會為了使用者而設計,利用你的個人數據去幫助你完成最重要的事。
- 減少工時:我們必須使生活慢下來,多留一些時間給自己。一天上班假設是八小時,但集中精神在工作上的時間可能只有六小時或更少。如果能減少上班時間並非不可能的任務,在疫情來之前,我們不曾想過在家工作的可能性,覺得很多工作一定要進入公司或工作場合才能進行。 由於前人的努力才有周休二日及每天工作八小時的工時,所以我們必須加入工會,歷經數次的罷工及抗爭,才有機會減少工時。
- 給孩子自由玩耍的時間及空間: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孩子具有注意力不足的症狀,他們很難持續注意在一件事物,甚至逃避需要花心力的事物。通常是在國小入學後才會發現,可能是遺傳或者是生活的壓力感,目前還尚未有定論。 除了遺傳外,家庭不穩定的孩子越容易出現ADHD的症狀,他們並非無法專注,而是他們把注意力都放在偵測危險因子上。隨著現代社會的壓力遽增,孩子們可能面臨著過多的課業安排,為了促進創意和專注力,我們需要陪伴孩子,並讓他們能夠有自主的時間和空間去玩耍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