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時間當作朋友》~與時間共舞

前言

這本書在多年以前便聽過不少推薦,也靜靜地躺在我的書單上超過五年。直到今年真正翻閱,才發現它帶來的衝擊遠超乎我的預期。

它不是一本教你時間管理的書,因為作者認為時間本身無法被管理:無論貧富貴賤,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時間也不會因為你的選擇正確或錯誤而有所不同,它始終不停流逝。

它也不是一本成功學指南。作者認為,興趣、方法、人脈,甚至運氣,都不是成功的關鍵,甚至可以說是可有可無。真正重要的,只有「累積」。

它並不強調效率。對於學習和成長,作者主張的是緩慢而長期的努力。他不鼓勵懷抱宏大的願景,而是提醒我們要認清現實,接受自己的平凡與普通。

這不是一本談論時間的書,而是一本談學習、管理、思考與交流的書。

這本書不是為那些天賦異稟或家境優渥的人寫的,而是為正在努力生活的一般人而寫。我們或許無法成為首富,也不一定能在科研上有劃時代的發現,但透過一些簡單且持續的行動,我們可以讓生活比現在更好。

心得

一、管理自己之前,請先認清自己

我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看了這麼多時間管理的書,卻依然無法妥善管理自己的一天?番茄鐘、艾森豪矩陣這些工具我都試過。

直到看了這本書,我才發現自己的盲點。無法好好管理時間,問題並不在於工具,而在於沒有認清「自己」與「現實」。即使列了計畫,卻還是無法達成。

計畫會失敗,有許多可能的原因,而我主要有三個問題:

看完這本書我發現自己的盲點,無法管理好時間的使用其實是沒有認清現實與自己,即便做了計畫,卻還是沒有達成,

一個計劃會失敗,會有許多的原因,我的問題大概是無法準確估算任務時間、迴避困難,及缺少好的紀錄及回饋。

1.無法準確估算任務時間

這是由於我們對任務的不夠熟悉,無法確切的知道完成一件陌生的事情需要多久的時間,當我們開始做了之後,往往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問題,即便解決了一個問題之後又會再出現新的問題。

作者建議優先確認分辨任務是熟悉還是陌生的,如果是陌生的,最好能先做過一次在安排計畫,像是安排運動計畫,最好先是做幾次熟悉了之後再安排長期計畫。

就像作者健身的過程,也是想花了兩三年自己先增強運動量,等到熟悉自己的體能與以及對於健身有基礎認識後,才開始排定計畫。

如果任務有緊急性,請盡可能的從頭到尾先求完成,保留時間來面對問題或者優化。

另外,長期的計劃是需要透過實踐才能學會的,如果在年度計畫一直失敗,可以先嘗試一周計畫或者一個月的計畫,短期的失敗可以幫助我們更快調整及找到成功的模式。

這通常是因為對任務不夠熟悉,無法預判完成一件陌生事物需要多少時間。當真正開始執行時,常常會遇到預想之外的問題,而即便解決了一個,新的問題又接踵而來。

作者建議,應該先分辨任務是「熟悉」還是「陌生」。如果是陌生的,最好先實際嘗試過幾次,再進行長期規劃。像他自己健身的例子,一開始花了兩三年時間熟悉自己的體能與健身知識,之後才開始認真制定計畫。

如果任務有緊急性,請優先「完成」它,並預留時間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或優化細節。

此外,長期計畫需要透過反覆實踐來逐步修正。如果年度計畫總是失敗,不妨從一週或一個月的短期計畫開始,累積小成功,才能逐步建立穩定的節奏。

2.迴避困難

一個計劃都會有困難及簡單的部分,我們往往會在簡單的地方花掉太多的時間,最後卻無法完成困難的地方。

想想我們就學時期,明天有許多的作業及小考,我通常會優先完成作業,而且通常是先寫完喜愛科目的作業,像是國文抄寫或者社會科閱讀,至於不拿手及需要耗費腦力的學科,像是數學及英文,通常會被我放到最後,卻也常常沒有完整時間的準備。

其實這就是迴避困難,這習慣一直到現在還是存在,明明就是這些越困難的事物往往才是最重要也會帶來最多的進步,但我卻一直忽視。

下次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如果無法按照預期計畫完成任務,請別急著修改計畫,先試試優先完成困難的部分或者減少花費在簡單部分的時間。

大部分計畫中,既有容易的部分,也有困難的部分。我們常常在簡單的工作上花費過多時間,最後卻無力面對真正困難的挑戰。

回想學生時代,每當面臨作業和小考,我總是先完成喜歡的科目(如國文抄寫或社會科閱讀),而把數學、英文這些需要更多腦力的學科拖到最後,結果常常準備不充分。

這種「逃避困難」的習慣,其實一直延續到現在。偏偏,真正能帶來成長的,往往正是那些最困難的挑戰。

所以,下一次當計畫進展不順時,先別急著修改計畫。試試看,優先攻克困難的部分,或是減少在簡單任務上耗費的時間。

3.缺少好的紀錄及回饋

書中提到李敖的「事件日誌」與柳比歇夫的「事件-時間日誌」。簡單來說,「事件日誌」只記錄結果,不記錄過程或情緒;而「事件-時間日誌」則同時記錄事件、花費時間和重要程度。

李敖的「事件日誌」範例:

2025/4/26 高雄市
1. 完成《把時間當作朋友》心得
2. 閱讀幾本書
3. 帶小孩去公園玩

柳比歇夫的「事件-時間日誌」範例:

2025/4/26 高雄市
1. 寫作:完成《把時間當作朋友》心得 3小時10分 重要性1.0
2. 育兒:帶小孩去公園玩 1小時40分 重要性0.5
3. 閱讀:《人生是選擇的總和》70頁 1小時10分 重要性0.5
4. 休息:影劇《對岸的家事》 1小時
基本工作合計:6小時

這種紀錄方式不僅能更精準掌握各類任務的時間成本,也方便日後檢討與調整。

二、學習的重點在於過程,而非結果

學習像是一條單行道,你不走過去永遠不知道會是怎樣的風景,但走過去之後就只能繼續往前行,你會有不一樣的想法、不一樣的視野。

學生最喜歡講的話,「學著個沒用」或者「不會這個也是可以生活」,聽起來好像是對的,但其實就像青蛙永遠不知道老鷹看到的世界一樣。

學習是為了選擇,當你有了選擇,你才有能力過上你真正想要的生活。當老鷹確實不見得幸福,唯有你知道這世界有另一種風景,你才有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風景。

當我在學習畫畫時,和別人分享時,尤其是最常聽到別人問我「學這個有什麼用」,我其實也不知道,當時只想成為會畫畫的人。

當學幾年後,我發現我開始會欣賞畫,有時驚訝於構圖、有時思考媒材,這大概是我從沒有想過的結果。

學習一樣東西到底有沒有用,答案是唯有當你學了之後才會知道,而且通常要很長一段時間後才會知道。

不知道學這個是否有用?這是所有人都存在的疑惑,但有的人不知道有沒有用而決定不去學,有的人則因為不知道有沒有用而去學。

同一個問題,卻有兩種不同心態,而你,是哪一種呢?

三、成功最重要的要素-累積

作者提出了對世俗認為成功的幾個要素的看法,像是興趣、方法、痛苦、比較、運氣、人脈、自卑、靈感、鼓勵、效率、節奏、物極必反、自我證明。

其中我最有印象的是作者提及的興趣、方法。

自從成為母親之後,特別關注其他人怎麼培養孩子興趣,與其說是培養孩子興趣更希望讓孩子有個專長。

但這件事很難,因為學習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並不是每一架鋼琴或者花錢報名課程就可以得到的,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無用才藝的排行,最常出現的大概是珠心算或者繪畫舞蹈。

作者認為所謂的沒有興趣,其實是沒辦法把事情做好,就像是學生時期最有興趣的科目往往是最拿手的一樣。與其花錢培養孩子興趣,父母應該做的是觀察孩子在哪方面比較拿手,然後竭盡全力讓孩子做的好、做的有趣,既然做得好又做的有趣,孩子自然就有興趣了。

千萬不要再一開始學習時就在單一項目投入高額的金錢或者時間,或許可以多方嘗試,優先找出孩子最拿手的項目,慢慢從學習種有成就感,讓一次次小小的成功去推動巨大的成功。

再來是方法,尤其在自學的階段更會在意方法,因為我們都想用最正確的方法迅速的學會某個技能。

像是這幾年我都試圖的想自學英文,每當想開始的第一步就是打開GOOGLE查詢「如何自學英文」,想當然,方法更是成千上百種。我往往選擇了其中的自認為最好的一種方法開始後,往往不到一個月就放棄了,這是因為對他人好的方法其實不見得適合自己。

其實好的方法就兩種:

第一,多數專家都認為好的方法,像是幾乎所有的學習英文都推薦同一件事,就是多使用,多接觸,尤其是多跟英文母語者交談。

第二,適合自己的方法,除了第一種外,另外成千上百種則屬於此類,像是多看英文影集、多聽英文歌、多背單字或者多聽英文廣播。

而每一種又可以分吃出許多不同種類,想是看影集,有人開英文字幕、有人只聽聲音、有人看三次、有人會跟著覆誦,其實方法都是對的,問題在於是不適合你。

找到一個適合你的方式,然後持續下去,這才是重要的。或許你現階段選擇的方式並不是最好,但你再執行的過程中會逐漸調整,最後屬於你最好的方式總會出現。與其等待最優的方式出現,倒不如現在就開始做。

四、聆聽與表達:主動與被動的交流方式

1.專心的傾聽他人

你是否會在他人說話時走神,不管你是神遊太空還是思考接下來要說什麼,其實說者都會感受到你不夠專心,會打擊到對話的品質。

為什麼會走神的呢?其實就是我們的大腦太閒了,所以不由自主地想做一些事。

如果對方僅再分享心情,不管是愉快的旅行或者是抱怨孩子生病停課,在傾聽時你可以試著的在腦海建立情境,這會使你接下來的回應更具備同理心。這類型的傾聽不適宜提出任何建議,像是提醒她記得給孩子多補充水分(拜託,所以媽媽都知道這件事)。

當你決定要傾聽時,請幫助訴說者進入「傾訴」的狀態,聽者的反應會影響說者的狀態,就像是大部分講師不喜歡太過安靜的講堂,適時的給點回應,點頭微笑或者簡單附和,甚至重複確認重要資訊,都會加強說者的訴說意願。

也有幾件事事你絕對不能做的,打斷對方或者過早質疑,尤其在對方表達想法或觀點時。

這類的對話會伴隨大量證據或者推斷,打斷對方會使得自己無法獲得全貌,這時候你可以仔細梳理對方的言論,根據對方話中的邏輯試著重新組織,「因為….,所以….」或者是「首先,……,然後,…..」,如果你能成功克制住自己打斷對方的慾望,靜待對方完整講完概念,可能會有出乎意料之外的結論。

質疑會使你著重於攻擊對方的觀點,你會仔細傾聽去找到對方的漏洞。當你存在這種心態時,不論對方講述什麼,你都無法接受。這時候你可以做的是提醒自己抱持好奇心,區分好「接收」與「接受」是不一樣的兩件事,傾聽他人的想法不代表認同對方的看法。

2.如何讓別人專心的聽你講

當你想分享的是人生的經驗或者價值觀,這類的對話必須建立自己的實力,就像想要分享如何健康飲食時,請先讓自己的體態在標準值中。

再來,當你真正有了實力之後,對方聽與不聽其實對你沒有太大影響,你也就不會特別想說了。在初學繪畫時也是一股腦地想展示自己的作品或者與他人分享繪圖心得,但學了兩三年卻覺得這也沒什麼好說的,在剛接觸一件新的事物時由於新舊經驗不同時會特別想與他人分享,但等你接觸久了,反而會覺得這很日常,反倒沒有說的興致。

另外,你覺得這會對聽者有幫助,像是學習的好處或者如何情緒控制,聽者很可能是你重視的人,像是親人或者朋友,尤其是孩子。你不僅需要建立足夠的實力,更需要持之以恆的表現。像是想要跟孩子分享閱讀的重要性,你可能需要長時間的閱讀行動,直至孩子有天問你為什麼喜歡閱讀,或者是在機會來臨時,像是孩子與你分享讀書心得時,當你提出良性的回饋。

總結

1.停下為了時間感到焦慮

會想管理時間或者提高效率的人都知道時間的寶貴而嘗試努力,但我們內建的多巴胺總會一直提醒我們要追求更多、更好,會使得你一直無法達到滿意的狀態,我有一陣子也陷入這個壓榨自己的惡性循環中。

時間是沒辦法管理的,你所需要管理的其實是你自己。

不管你再怎麼管理時間,一天終究就二十四小時,而唯有你才可以使這二十四小時有著不一樣的價值。

時間一秒一秒的流逝,不用擔心,它本該流逝,但我們每一天的累積並不會消逝,它會儲存在我們身上,成為我們的一部份。

若你珍惜的每一個當下,那時間終究會把你帶到你想要的目的地。

2.別在意他人的眼光

時間有限,但我們有時會往錯誤的方向狂奔,最主要的原因是太重視別人的看法,而與他人比較、向他人證明,或者拖延。

拖延行動,因為害怕失敗引來他人的閒言閒語;購買奢侈品或者名車,試圖用物質證明自己的價值;與他人爭辯,想證明自己比他人更加明智;花錢旅行或享用美食,卻花了過多的時間修圖及拍照,想讓別人覺得我們很幸福。

其實這些行為正說明了你是弱者,真正的感到幸福的人不會為了一張美照花費半小時擺拍,比爾蓋茲從不用車子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內心堅定的人是不需要向他人解釋自己的想法。

你唯一需要的是向的自己證明,我做得到,或許現在沒有做到,但未來總會做到了,因為我現在就朝著這個方向前進。

當你陷入「比較」中,實際上就是在自我設限。人類的競爭對象,應該是與自己較勁,而非與他人比較。當你選擇與他人比較時,意味著你已經認同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3.在下次面臨挑戰或者出現學習機會時,認清現實並且及時行動

無論是學習還是挑戰,只有實際行動才能見到結果。認清自己為何停滯不前,並及時行動,才是打破瓶頸的關鍵。停滯不前常常表現為看似有行動卻毫無進展,或者是避免面對困難、拖延時間,甚至反覆調整計劃卻始終無所作為。

生活充滿不確定性,永遠沒有最完美的方法和計劃。如果你有目標,無需等待最佳時機,立刻出發,向前走,才是最快抵達目標的方式。

適合那些讀者

  • 時間管理與自我提升的讀者:對時間管理有興趣,尤其是希望提升效率、克服焦慮,並且能夠對抗過度追求完美的情況。
  • 自我成長與心理學愛好者:這些讀者對心理學、行為科學等領域有興趣,特別是如何應對他人眼光、減少焦慮並達到內心平衡的人會有共鳴。
  • 有拖延症的讀者:對於習慣性拖延,特別是在面對挑戰或學習新事物時經常感到困難的人,這篇文章的內容能夠激勵他們行動起來,並從根本上改變拖延行為。
  • 年輕人或學生群體:這些讀者面臨學業、職業規劃等方面的挑戰,可能會感到迷茫或焦慮,這篇文章能夠幫助他們理清如何有效管理時間並擁有正確的心態。

未來打算採取的行動

嘗試將日常紀錄改用「時間-事件」方式,並在任務一開始時去分好困難與簡單的部分,減少自己的困難迴避。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