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你決定想成為某種人之前,不妨先問問那些已經做到的人:「你是怎麼辦到的?」
如果你正想管理生活、成為主管、或正在考慮創業,那麼你會對《執行長日記》這本書感興趣。這是創業家史蒂文・巴列特在30歲時寫下的心路歷程。他曾為Uber、可口可樂、蘋果等知名企業提供行銷建議,並透過Podcast「執行長日記」訪問了許多來自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
雖然這是一本商業管理書,但內容實用得令人驚訝。無論你是自由工作者、上班族,還是全職家庭照顧者,都能從中找到改善生活的啟發與盲點。
「無論事業如何動盪,你永遠不會失去兩樣東西:你的知識與你的技能。」

心得
一、提問的力量:讓人開始行動的關鍵
選舉時常見的口號:「這四年你滿意嗎?」「改變,從你開始,你願意一起嗎?」這些問句比陳述更具煽動力,因為問題會引導人思考、做選擇。
比起「一份禮物,分享愛」,如果我們說:「你願意將愛分享給這些孩子嗎?」更容易讓人付出行動。這是因為「認知失調」效應在發揮作用。
如果一個人心中認為自己是溫暖的,卻說出「不願意幫助孩子」,就會感到內心不適。為了避免這種痛苦,大多數人會選擇「我願意幫助」,即使只是內心的回答,也可能成為行動的開端。
要讓提問更具影響力,有兩個小技巧:
- 答案最好只有「是」或「否」:像是「你今天會去運動嗎?」能讓人正面面對選擇,而非藉口逃避。
- 用「願意」取代「可以」:
- 「可以把垃圾丟了嗎?」訴求能力。
- 「你願意把垃圾丟掉嗎?」訴求意願。
後者更能激發行動,因為人們更想維持自我形象的一致性。
問題不是陳述,而是一種行動的邀請。

二、失敗是進步的代價,也是學習的一部分
我們都知道失敗重要,但要真正接受它,還是很困難。因為失敗意味著風險、損失與不舒服。
但許多突破與創新,來自那些「敢冒小風險的人」。你不需要盲目跳下懸崖,而是學會在可控範圍內嘗試、失敗、修正。作者提供了三個提醒:
- 最壞會怎樣?能承受嗎? 大多數決策其實都可以回頭。與其因為想像中的風險退縮,不如先盤點實際的損失。
- 這件事為什麼可能失敗? 提前模擬失敗的可能性,能幫助你做得更周全,也能讓你在情緒上有所準備。
- 想提高成功率,先接受失敗次數會多: 成功不是靠運氣,而是透過大量嘗試後,慢慢找到屬於你的節奏與方法。
真正的創新來自願意不斷實驗,即使過程中不斷失敗。

三、逃避痛苦,只會讓它更難纏
我們都當過鴕鳥。不是把頭埋進沙子,而是用手機、影集、社群媒體來逃避不想面對的事情。
我曾因為擔心信用卡帳單爆表而一直不打開信封,結果最後真的遲繳,被罰了錢。不是我沒錢繳,而是「不想面對」讓我拖延到錯過期限。
那些你不想處理的東西(像是擔憂、害怕、焦慮),不會因為你不看它,它就消失。反而會越變越大。
唯一的解法是面對它。處理它。才會結束它。
家庭中的鴕鳥心態,最常讓孩子成為受害者;人生中最痛苦的事,就是逃避該處理的問題。

四、像「邪教」一樣的狂熱,來自願景與信念
「邪教」聽起來可怕,但你可能曾經進入過類似狀態:剛投入一段戀情、第一次創業、或為夢想拼命時。
那是一種著魔般的熱情:不顧一切、全力以赴、廢寢忘食。這正是許多初創公司成功的原因。
祖克柏和室友在宿舍打造Facebook、賈伯斯與夥伴在車庫組裝Apple I,他們都有一群像「教徒」一樣相信願景的夥伴。
要打造這種文化,有幾個要素:
- 共同的使命
- 強烈的社群感
- 領袖的感召力
- 明確的敵我意識(例如「打倒傳統產業」)
不過,這樣的模式只適合初期。一旦公司成長,仍需制度化與正常化,否則人會燃燒殆盡。
成功的初創團隊,往往都有一段不計代價投入的「狂熱期」。但之後,健康的文化更重要。

結語:我們不是為了快樂而行動,而是為了逃避不安
書中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
「人們不是為了尋求快樂,而是為了逃避不安。」——尼爾‧艾歐
包括性、滑手機、追劇、工作狂,很多看似正當或放鬆的行為,其實是為了迴避內心的不安與痛苦。
如果我們不先看見那些造成「不舒服」的根源,就會無止盡地用各種方式去逃避它。
最終,我們會被這些不安綁架。
所以,觀察自己如何面對「不舒服」的時刻,是通往成長、自由與幸福的開始。
你處理不舒服對話的能力,決定你能否成功。別讓一次不敢說出口的對話,困住你的人生。

適合那些讀者
- 有意創業,或正在創業初期的創業者
- 身為主管、領導者,想建立高效團隊文化者
- 想了解「成功者如何思考與行動」的職場工作者
未來打算採取的行動
觀察自己面對「不舒服」的時刻會怎麼反應,並能利用健康的方式來處理「不舒服」,像是進行一場困難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