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心中有一個總是想開始、卻始終停滯的夢想嗎?創業、修復一段關係、學會一門語言,或是,像我一樣,想成為一名作家?
在史丹佛大學,有一門設計課程要求學生在短短六週內實現一個夢想。這不是奇蹟,是實踐。如果你也曾因為時間、金錢、角色束縛而停步不前,也許該翻開這本書。因為真正卡住你的,往往不是現實,而是你對自己的設限。
作者羅德尼.亞當斯提出了十項人生忠告,告訴我們什麼是成功以及如何讓成功成為你的一部份。作者認為成功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過自己想過的生活,而成功與否很大一部份取決於你每天的小行為,關於你怎麼思考、怎麼行動、怎麼溝通以及你的目標。
作者羅德尼.亞當斯除了在工程學上的專業,更教導學生在生活及個人的議題上的察覺與行動,最後擔任史丹佛大學的財務長,利用其卓越的行動力與領導力,為史丹佛大學提供重大貢獻。 為了紀念他的貢獻,史丹佛大學工程學院設立了以他命名的「Rodney H. Adams 教授職位」。
當新的構想出現時,不要躊躇退縮,也不要輾轉拖延,要起而行動。寧可動手做一件事而做不成功,也不要什麼事都不做,等著眼前出現正確的行動知道。

心得
一、停止找理由:正視那個你不敢面對的真相
當我們不願正視內心真正的想法時,就會找理由來掩飾。
假使你在重要會議上遲到了,你會說什麼呢?
我可能會說一些理由來讓自己不會太尷尬,像是路上有車禍或者找不到車位等理由,但其實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原因是「我沒有重視這場會議及與會的成員」。
理由讓我們看起來像個講道理的人,但實際上,它可能只是掩飾問題的遮羞布。我們遵守「因為…,所以….」的邏輯,出現這個答案是有原因的,我們有記得帶大腦出門,只不過外在原因實在太多。缺點則是當你合理化你所有的行為,就看不到問題,無法改進自己的行為,甚至覺得遲到是理所當然的。
理由就像是一條遮羞布,表面上遮住了錯誤,但在他人眼中卻更加凸顯了錯誤。不僅無法說服他人,更無法說服自己,你的內心清楚的知道事實,當你的認知與行為不一致時,就會出現「認知失調」,這會讓自己處於不舒服的狀態。就像我找了許多的理由來解釋自己遲到,但我還是會覺得尷尬不自在。
理由使用的越多,會讓人更不信任,如果你真的需要使用理由,請使用一個就好,當然,最好是讓理由從你的生活中消失,為自己的決定負起責任。 當你使用理由去拒絕一場聚會時,像是「週末要接送孩子」,對方很有可能會再找其他時間邀請你參加,到時候你需要再尋找下一個理由,倒不如直接說明你對於這個邀請沒有興趣。
理由往往只是藉口,我們使用各種理由來隱藏自己的短處,好讓自己看不見,唯有當我們不在找理由為自己辯護以後,才更能改變自己的行為。

二、建構真實關係,而非功利人脈
維持人際關係一直是生命中重要的一環,甚至是成功不可或區的要素之一,更有些商人家長把孩子從小就送去私立學校就讀,就是為了讓孩子以及自己經營人脈,近年來火熱的EMBA課程的本質也是如此。
人脈就像是一種儲備起來的資源,等到不時之需時可以使用,幫助我們度過難關,這種方式建立的關係是在利益的角度上,也就是當你無法提供他人幫助時,也隨時會被刪除的關係。
想要建立真實的人際關係,作者提出許多建議,以下節錄三則我覺得對我最有幫助的建議:
第一,定期且主動聯繫:
當你需要對方的幫助時才主動聯繫,這樣的關係是人脈,而當對方需要幫助時,卻發現你一直都在,這才是真實的人際關係。在沒有任何利益關係下想要保持連絡的對象,你會關心他、甚至關心他的親友,你會讓他們走進你的生活中,像是邀請他來家裡用餐;你會聆聽他們的心情與生活,主動提供幫助;甚至與他們分享你的價值觀(如果對方想知道的話)。
第二,真誠的表達自己:
別害怕展現自己的弱點或者擔憂,每個人的人生都充滿許多的挫敗與困難,當你與對方有共同點時,你們的感情會更加深刻。
如果對方因為你的弱點而離開你,這也是一樁美事,至少你可以將時間投注在更值得交往的好友。
第三,勇於向他人求助:
我是個很害怕向他人求助的人,若非必要,絕對不會要求他人幫助。我後來發現,這樣的心態很不健康,因為我覺得請求幫助就像是佔他人便宜。
作者建議我們求助於人時,應當抱著投桃報李的心態,感激對方的幫助並且在有機會時也能回報對方,而這類型的請求幫助則像是互利共生。
另外,不要害怕被拒絕,在你還沒開口前,你永遠不會知道結果是什麼。
當你邁步走向新目標時,絕對無法知道自己會學到什麼,或是誰會幫助你。

三、行動勝於完美:準備永遠不會萬全
你有過夢想嗎?我有,我一直想成為作家,我記得從我小學六年級開始就會在筆記本上寫下自己編的故事。
學生時期我想寫作,卻總覺得課業太忙;畢業後成為上班族,又覺得時間不夠。等到工作穩定、結婚生子後,我仍未開始。其實,我只是在等待一個永遠不會出現的「完美時刻」。
我們似乎一直心懷目標,覺得阻礙自己的是時間、金錢或者是時機這些外在因素,等排除這些外在因素後就會水到渠成。但其實,真正阻礙我們的自己,而且,永遠流水要經過千日萬日的流淌,才能形成水道。
更有可能你花了長時間的準備,最後卻發現這並不是你想要結果。早期嘗試,犯錯後的時間成本也較低,更重要的是,這個錯誤本身也具有價值,讓你更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目的。
最後,則是永遠沒有準備好的時刻,再行動的過程中會遇到壓力及困難,尤其是真正面對道德的兩難,而我們沒有身處其境,永遠都無法知道自己會怎麼做。
會遭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是否能解決、是否會妥協,這樣事情都要真實的遇到才能明白你的選擇,且在不同的時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所以你永遠無法等待好。
你可以獨坐暗室,等著天光照進,也可以起身、走到房間的另一頭,自己打開電燈照亮自己。

四、是在溝通還是在說話
作者在溝通這章寫得非常精彩,讓我再一次的感受到語言的力量,不論是對自己或者它人都有極大影響力。
一、成功的溝通有兩個要素:
1.使對方想聽
從第一句話開始就決定了這場對會是否會成功,有些人一開口就讓人想關上自己的耳朵,就像我記憶中的導師教誨、母親的叮嚀以及上司的發言等。這些人其實說的都有幾分道理,只不過當時的我們就是聽不進去。原因很簡單,就是雙方對話的立場不夠平等,我們在這些溝通中都失去表達自己的機會。
所以當你真正想要溝通重要的事時,請讓是讓對方先說,且確保對方的想法有被你聽見。當你先尊重且專注地聆聽對方時,對方才會回報你同等的尊重與專注,這時候才算正式開啟「溝通」的大門。
而且這個大門還是隨時會關閉,可能會因為你在溝通時的用詞讓人再次感受到「不平等」。
像是當你說出:「我可以『幫』你完成這個部分」,就是非常扣分的一種表達。『幫』有種是對方無法完成,而你可以完成的意味。若是能將之該為「我可以『協助』你完成這個部分」,有種兩人可以一同完成,而你也認同對方具備完成這件事的能力。
另外,會扣分的詞彙還有「應該」及「為什麼」。
當你用「應該」時,會有種對方需要做但卻沒做的責怪意圖,相反地,當你詢問一個人「為什麼」做這件事時,會讓對方有不可以做卻做了這麼一件事的負面含意,這兩者的表達都讓對方開始出現防備的心理。
2.確保對方有聽見你的意圖。
當你努力了這麼久,終於要進入重頭戲了,請將你的要點準備好,而且盡可能要確保對方有聽見,如果你的訊息非常重要,可以請對方複誦一次,或者可以在每次發言時間限制再20秒內,多次停頓詢問對方是否同意。過長的對話,對方很可能早已神遊太虛,而你卻還在滔滔不絕。
二,不要去逃避「硬對話」的機會。
什麼是「硬對話」呢?指的是探究真正感覺或觸及棘手核心問題的對話。
不論是在工作或家庭上,想要去逃避「硬對話」非常容易,但這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要去處理「硬對話」只需要注意兩件事:說出你的感覺及表達你關切的是什麼,但絕對不能攻擊另一個人,當你去攻擊對方時,這場對話就就結束了,糟糕的是,你開啟了新的戰場,但最糟的是,等你下次決心要重新處理這個問題會更加困難。
如果你無法真誠地去表達感受,討論很可能會淪為膚淺、沒有感情的對話,即便表面上達成共識,但雙方都知道對方沒有說出心理感受,對於無法解決真實問題而感到無力甚至沮喪。
這種「硬對話」很常發生在家庭中,表面上似乎達成共識,但實際上同樣的問題可能過幾個月又會捲土重來,次數一多就會形成無力感,最後可能會逃避此類型問題,使家庭出現隔閡。
一切溝通的背後,都有「意圖」的問題。你想要溝通的是什麼?

五、團體中的競爭會帶來破壞,而合作才會令團隊更緊密
想想學生時期,月考過後,好友的總分比你多了一分,而你的名次就往後一名,所以無法真心地為自己及好友的表現開心。
接下來,回想運動會中的大隊接力,你會在意你的隊友比你跑得更快嗎?我想你只會再意隊友可不可以再跑得更快一些。你會盡可能的幫助隊友,讓隊友跑越快越好,一場激戰後,不論團隊結果是輸了還是贏了,你們都會因為這場艱困的比賽而更加緊密。
再華人體制中,就是不停的競爭,競爭的結果似乎只剩下贏或輸,但其實真實社會中很少零和遊戲,並不是非輸及贏,我們永遠可以找到對雙方都有利的作法,前提是,如果雙方都要有意圖去解決問題。
要認清楚每個人都是不同個體,而你的方式並非是唯一一個正確的方式:面對不同的意見或做法,你都必須尊重看待,過程中絕對不可攻擊他人。
多利用合作取代競爭:在競爭過程中,即便你贏得了一次升職,但也可能會失去一個永久的朋友;但在合作的過程中,就算歷經一場嚴酷的爭奪後落敗,你們之間的情感會更加緊密。
先說兩個「喜歡」,再說一個「希望」:任何的溝通與回饋的前提是,要對方願意打開耳朵聽,對團隊成員提出批評時,請先說「喜歡」,而且「喜歡」的數目要多於「希望」。
「我喜歡你回家先脫襪子,也喜歡你記得把餐盒拿出來。」,然後,藉著說「我希望我們可以洗完手一起吃點心。」
另外,喜歡與希望之間請停頓就好,不要使用「但是」,我們都知道,在好消息後面聽到「但是」,通常都是再預告一件壞消息。
你應該盡可能去除腦海中職場競爭的想法,就算你終於能達到目的,競爭為你帶來的是暗箭中傷、閒言閒語,以及大體屬於負面的感覺。或許你能得到升遷,但你同時也失去友誼,或許還因此永遠時刻提心吊膽、擔心有人在背後捅你。

結語:活成你自己,才是最大的成功
這本書讓我明白,成功不是擁有多少資產或地位,而是能否活出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無論夢想大小,最好的開始時間就是現在。
近期看了不少探求美好生活的書籍:《打造你要的人生》、《更快樂的選擇》、《點石成金的五色時間管理》、《更快樂的1小時》。這幾本書其實大同小異,都在提醒讀者幸福是一種主動的行動,而我也一直知道自己在友誼方面的不足,卻也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裡。
讀完這本書後,尤其在溝通及友誼這兩章,讓我發現自己在與人相處上不夠真誠,也想起與大學好友J的往事。
大學好友J結婚時沒有邀請我作為她的伴娘,反而邀請另外一位同學H,當下的我非常受傷,於是我詢問了她「為什麼」選擇B好友成為伴娘,她也回答了一個理由,而我也知道這並非真實的理由。重點是,我失去機會去向她表明我真正的想法。
因為我們擔心讓對方難受或者不想造成對方的困擾,而沒有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與感受,最後卻導致我們雙方漸行漸遠。
近期閱讀的這幾本書都認為友誼需要主動有規劃的經營,對比東方含蓄的情感,西方似乎就比較直接的表達自己感受。
我不知道是否真誠表達就能避免遺憾,但我願意開始嘗試。因為,比起關係的失去,我更怕的是自己沒有努力過。
如果你也在尋找一條通往理想生活的路,不妨從這本書開始。不是為了「變成功」,而是為了活出你真正想要的樣子。
當你愈能夠表白自我,大家也就愈喜歡你。我們因為害怕遭人排斥,而選擇將部分的自我隱藏起來,但這麼做很矛盾,因為導致排斥的是隱藏,不是表白。

適合下列讀者
- 覺得人生卡關,卻不知如何改變的人
- 懷抱夢想,卻總認為「還不是時候」的人
- 長期陷在同一個問題裡,卻始終找不到出口的人
未來打算採取的行動
每個月嘗試提出實體邀約,我期待這樣做後會有什麼變化,也許在某次邀約中,我會重新拾回一段重要的友情,或認識新的自己。
發佈留言